这个暑期,西工大航天学子深红色、研军工、追火箭
2025年暑假,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有三支集中实践队,通过跨越五省奔赴贵州学思践悟时代声音、深入文昌西昌探访航天发展脉络,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航天征程中星火燎原。
(一)“星火兴乡”实践队奔赴五省
红色信念:从西柏坡到娘子关的精神接力
7月的华北大地,暑气蒸腾却掩不住历史的厚重。18日至19日,实践队在航天学院组织员李国骏,辅导员高戈、刘雪婷带领下,走进河北西柏坡与山西阳泉,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西柏坡纪念馆的展厅里,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斑驳的马灯照亮过深夜的决策会议,磨损的钢笔写下过决胜千里的电报,泛黄的手稿里藏着“进京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在廉政教育展馆,从革命时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新时代的反腐倡廉案例,队员们读懂了“廉洁奉公”四个字在共产党人血脉中的传承。
中共中央旧址的土坯房里,一桌一椅都带着岁月的温度。队员们站在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旧址,仿佛能听见革命先辈们讨论建国方略时的热烈声响。实践队在此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与“两个务必”交相辉映,成为队员们心中最深刻的精神烙印。

实践队师生在现场聆听了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助理、研究员赵福山老师的授课,报告题目是《重温西柏坡精神》。
次日,队伍辗转山西阳泉,在百团大战纪念馆触摸抗战历史的脉搏。实践队瞻仰了百团大战纪念碑。
随后,实践队走进百团大战展厅,展厅里的影像资料还原着1940年那场振奋人心的战役:八路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老百姓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孩童们在隐蔽处传递情报。
当指尖抚过娘子关古城墙的斑驳砖石,那些深浅不一的弹痕仿佛仍在发烫。这一刻,队员们忽然读懂:这座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九关”的雄关,其真正的坚固从不在砖石堆砌的城垣,而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用筋骨与热血铸就的民族脊梁——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让雄关成为永远无法被攻破的信念堡垒。
蓝色情怀:马兰精神照亮航天征程
6月的新疆戈壁,烈日当空,风沙掠过荒漠却吹不散马兰花开的倔强。21日至23日,实践队在学院党委书记黄越、副院长秦飞、副书记韩冬的带领下,走进这片孕育了“两弹一星”奇迹的土地,在马兰基地完成了一场精神与专业的淬炼。

马兰烈士陵园的清晨格外肃穆。数百座墓碑整齐排列,碑上的名字大多年轻,却都与“国防事业”四个字紧紧相连。当学生代表敬献的花篮摆上纪念碑,全体师生脱帽默哀,风声中的寂静里,是对马兰精神最虔诚的致敬。
马兰基地历史展览馆里,泛黄的试验手稿、锈迹斑斑的仪器零件、模拟核试验场景的沙盘,勾勒出中国核事业从零起步的艰难历程。老一辈科学家在技术封锁中用算盘计算数据,在物质匮乏时用咸菜就着干粮搞研究,在沙尘暴里保护试验设备的身影,与队员们日常学习的航天理论形成奇妙的呼应——原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来不是历史课本里的口号,而是一代代航天人刻在骨子里的密码。
6月23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靶场观摩航天设备飞行试验过程。在这场别开生面的靶场课堂里,队员们深刻意识到航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坚守报国之志,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畏艰险、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
科普服务:航天知识润泽藏区少年
为了让航天知识辐射边疆少年,8月7日,实践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冬带领下,奔赴西藏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为当地学生举办了一场探秘月球的航天科普活动。
首先,实践队学生系统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与重大成就,并详细讲解了月球基本科学知识,包括其地形地貌、运行规律等,为科普授课与实操环节奠定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体验,队员们准备了实验室中的模拟月壤,并让小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感受月球表面的独特质地。在介绍环节,队员们还介绍了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月球探测器,帮助孩子们了解当前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随后,在队员们指导下,孩子们分组亲手驾驶月球车模型,在野外地形上完成简单的行驶和探测任务,亲身体验了月球探测的乐趣与挑战。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有效激发了日喀则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是我院发挥学科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科普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相关活动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

三条路线、跨越四省、五千公里足迹,“星火兴乡”实践队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以红色信仰铸魂、以蓝色情怀明志、以科普服务育才,让航天学子在知行碰撞中锚定人生坐标。
(二)“青悟时空,智绘红途”实践队赴贵州开展实践调研
为引领青年学子在广阔天地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2025年7月29日至8月3日,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青悟时空,智绘红途”实践队在学院党委书记黄越、党委副书记韩冬、组织员李国骏和辅导员刘雪婷的带领下,前往贵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从红色基因到科技强国”为主线,在革命旧址中体悟初心,在科技高地中锚定方向。团队通过实地探访革命历史遗址与前沿科技基地,探寻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价值,让红色基因与蓝色情怀在青年心中深度交融。实践队员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体悟红色精神驱动现代化发展的青年使命。
溯工业记忆,铺实践基石:前期走访筑牢产教融合纽带
实践伊始,实践队先行走访了贵州多地航空航天产业阵地,为后续红色探寻与科技感悟埋下伏笔。7月30日上午,队员们走进三线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在菜花洞、牛洞的斑驳岩壁间,触摸当年三线建设者“靠山、分散、隐蔽”的奋斗痕迹,锈迹斑斑的机床与留存的生产图纸,无声诉说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随后,实践队前往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展厅内近距离学习参观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在座谈会上,学院领导与研究所负责人围绕航空动力领域人才需求、联合攻关方向深入交流,为校企协同培养航天人才凝聚共识。

当日下午,实践队前往航天科工十院十部。从早期导弹武器系统研发到如今的智能装备前沿成果,十部的发展之路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分量。座谈交流中,双方就航天领域前沿技术合作、毕业生就业导向等议题交换意见,为青年学子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成长桥梁。
次日上午,实践队前往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单一航空发动机生产到现在的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修理服务基地,黎阳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科技创新的奋斗精神。这些活动不仅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更让队员们在工业一线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色内核,为后续红色资源探索注入实践动能。
悟红色初心,铸精神根基:从革命旧址到战斗遗址的精神淬炼
7月31日下午,实践队抵达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灰色的围墙、高耸的岗楼,瞬间将时光拉回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在阴森的牢房和锈迹斑斑的刑具前,队员们肃立默哀,通过详实的历史照片和文物资料,深刻感受革命先烈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坚定信仰和不屈意志。在讲解员的动情解说下,实践队员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和“宁折不弯”的革命气节。

8月1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拾级而上,“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在晨光中庄严肃穆,在黄越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鞠躬致敬,缅怀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在韩冬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
随后,实践队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和遵义会议旧址,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详细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过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在遵义会议旧址的会议室里,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智慧与勇气,深刻认识到“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对于当下青年成长的重要启示。
8月1日下午,实践队奔赴娄山关,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亲身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险峻。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队员们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重温了娄山关大捷的激烈过程。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转折,更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攀登娄山关的过程既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对意志的磨练,通过实地学习真切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激励着青年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探星河之眼,承赤子之心:从科技高地到精神灯塔的传承接力
8月2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平塘县,实地参观“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天眼从选址、研发到建成的艰辛历程,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南仁东先生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荒山野岭中扎根22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这一大国重器的宏伟,了解其在拓展人类宇宙认知边界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体现的自力更生精神。
午后,实践队参观了南仁东纪念馆,通过详实的生平事迹展陈,深刻感悟“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毕生奉献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从选址到建设,南仁东先生倾注了毕生心血,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22年的坚守与奉献,铸就了这座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随后,团队前往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通过互动体验、模拟观测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天文世界的奥秘,进一步拓宽了科学视野。
此次贵州之行,实践队在红色旧址中感悟信仰力量,在科技高地中锚定奋斗方向。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贡献航天青年的智慧与力量。未来,团队将深化调研成果,推动红色资源进课堂、进项目,助力青年在强国复兴伟业中担当“总师型”人才使命。时空无垠,红途永续,西工大学子正以青春之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三)“追火箭的年轻人·星愿启航”实践队奔赴文昌、西昌追火箭
为引领青年学子在广阔天地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学思践悟中筑牢思想根基,西北工业大学“追火箭的年轻人·星愿启航”实践队奔赴文昌、西昌、西安、北京等地,用镜头记录火箭腾飞的壮美,用脚步丈量中国航天的厚重,更用青春的热情点燃无数青少年心中的航天火种。
文昌:见证“中国星网”腾飞,触摸星辰大海的脉搏
8月13日,文昌淇水湾。晨光初露,实践队19名成员已早早抵达观礼点。海天相接处,云层如絮,文昌航天发射场101发射塔在朝阳下泛着金属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息。
“建中国星座,助航天梦圆”——这是此次任务的主题,也是每一位队员心中的信念。当倒计时归零,大地震颤,火焰喷涌,长征五号B遥八运载火箭如巨龙腾空而起,直刺苍穹。那一刻,实践队成员李苾乐举起相机,手指微微颤抖:“我仿佛听见了整个宇宙在回应我们的呼唤。这不仅是火箭的升空,更是中国航天梦想的又一次远航。”
在龙楼镇的民宿阳台上、淇水湾的沙滩上,队员们架起三脚架,从不同角度记录下火箭穿越云层的轨迹。一位当地小学生挤在人群中,仰头望着天空久久不愿离去。实践队成员主动上前,蹲下身,用最通俗的语言为他讲解火箭的原理和“中国星网”的意义。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让队员逄晋感慨万千:“我们不只是在观礼,更是在播种。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科普’二字的重量。”
8月15日,淇水湾再次迎来实践队。这一次,他们见证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试验的震撼瞬间。火箭点火后被牢牢固定,烈焰翻滚,声浪如雷。“太震撼了!这不是简单的点火,这是中国探月梦想在地面上的第一次‘呐喊’!”实践队成员肖怀瑾紧握相机,声音激动得微微发颤。他通过长焦镜头清晰地看到,烈焰在导流槽中翻滚奔腾,火箭箭体在巨大推力下稳如磐石——这正是中国航天人“万无一失”严谨精神的最好写照。

长征十号火箭采用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大推力、高可靠性特点,是未来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科考站的核心运载工具。此次系留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其动力系统通过了最严苛的地面考核,为中国载人登月工程“三步走”战略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看着那束火光,我仿佛看到了未来载人登月的场景。”队员李秉文在笔记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或许真的能见证中国人踏上月球的那一刻。而我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西昌:追寻西工大足迹,聆听大山深处的航天回响
与此同时,在四川西昌,11名实践队成员与“超燃青年”实践队一同深入大凉山腹地,探访中国航天的另一座重要基地。

8月1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遥六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送入轨道。发射成功后,掌声在指挥大厅外响起,而实践队成员却在思考:在这背后,有多少西工大人的智慧与汗水?
通过航天学院和学校官网,同学们了解到西工大在本次任务中承担的关键技术任务。据报道,西工大是试验二十八号B星02卫星核心载荷之一——“星上实时处理系统”的承研单位。“从导航算法到姿态控制,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西工大人’的严谨与担当。”队员周瑞宇动情地说,“我们不仅是来‘看’发射的,更是来‘寻根’的——寻找属于我们学校的航天基因。”
在采访西昌基地前参谋长孙工科先生时,老人用沙哑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基地建设的艰辛:“没有路,我们自己修;没有水,我们自己挖井。那时候,靠的就是一股‘为国铸箭’的信念。”队员们围坐倾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那一刻,航天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眼前这位老人眼角的皱纹与掌心的老茧。
“西昌的夜,比城市更黑,星星也更亮。”队员高子博感叹,“在这片寂静的山林里,每一次火箭升空,都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而我们,正把这份告白带回校园,带回课堂。”
云端:汇聚星火,共筑航天梦想
在实地奔走的同时,线上分队也以“同走航天途,同筑航天志”为主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航天科普行动。
7月18日至8月18日,队员们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南京航空航天馆、陕西科技馆、安徽科技馆、浙江省科技馆、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等处参观学习。他们走进指挥控制中心,触摸仿真模型,与一线工程师对话,深入理解中国航天“从图纸到星空”的全过程。“原来火箭发射前要经过上千次仿真测试!”“原来导航系统这么复杂!”队员们在实践中走近航天。
8月下旬,实践队还组织了“同筑航天志”线上科普讲座,邀请航天爱好者、在校学生分享追火箭的故事与拍摄技巧。队员孙学瑞在直播中说:“我们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也不是科学家,但我们有一颗想把航天梦讲给更多人听的心。每一帧画面,每一次讲解,都是在为未来的航天人铺路。”
从文昌的碧海蓝天,到西昌的群山环绕,从西安的科研院所,到北京的航天展馆,“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祖国航天版图,用心灵感受时代脉搏。他们不仅见证了长征五号B的壮丽升空,也亲历了长征十号的技术突破;不仅采访了航天前辈,也点燃了无数少年的航天梦。实践化为300GB影像资料、2份调研报告和多个科普视频,由队员们带回校园。这些成果将转化为科普课件、展览素材,继续滋养更多航天梦想。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肖飞老师所言:“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年轻人仰望星空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星辰,更是责任与未来。”
供稿:高戈、耿浩华、刘黎可
审稿:韩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