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君国学易经与绘画的意象结合
“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东方哲学,根本核心是“五花八门”,“易”和“简单”。其中又以“简易”为最高阶段。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绘画自然选择了“意象”,客体形象意境是最高的追求层次,即“精、气、神”是书法和绘画的灵魂。
苏轼说:“上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意味着绘画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山只是儿童观的层次,与顾恺之相同。这体现了中国画作者追求形象的理念,在感知自然事物时运用理性思维和感性观念,最终达到“生动刻画”的目的。
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给予中国国画宏观观照和体会自然万物的方式。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国画力求体现天地万物的生命气韵,将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蕴藏在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之中,流贯于整个作品之间,追求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以体会和感悟对象为主用心灵去感受对象的内在神韵,从而对物象的认识就超越了生命表象而直人对象的内在精神层面,体会到意境的丰富与无限。
正如北宋著名绘画大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这里明确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究在物我两忘的情景交融中表现客体的自然人性化,用艺术手法进行生命的创造,在画面表达上不以具体的空间形态为追求,不是站在对立面去审视自然,而是从思想意念上达到“神会于物”,精神融入自然之中,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万物,在内心感情上与自然契合,“外求物貌,内求心理”,达到神与物游、视通万里、有机统一,这样就能够把自然万物的神韵风采,提升到縹緲高绝的精神境界。
阴阳统一
中国书画相通,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书画不仅是同源战队,和同情。在国画中,尤其以泼墨写意山水画为主..
中国水墨画写意的本质,我们可以说,图像和阴阳的相应行。
字画巨匠石涛在其著述《苦瓜僧人画语录》中明确指出阴阳对立的辩证思想,并且创立了“一画”概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半盆兰花》图中题到“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体现出半虚半实、半露半含的艺术手法。当代闻名画家潘天寿在其《新放》图中运用了与郑板桥异曲同工的虚与实、露与含的对应。
由此可见,《易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基础,《易经》的“阴阳”思想也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虚实、刚度、柔度、黑白、隐露、开合、曲直、运动等方面。
吴道子、顾恺之等,在其绘画生活生计中都曾以《易经》“象”的理论本色作为国画中工笔言情、以物传神、意存笔先、融化忘我的依据。
可以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易经》为思想根源的中国传统绘画将越来越受到画家和收藏家的珍视。